夏季是爱好游泳者期盼的季节,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愿意泡在清凉的水池里扑腾两下。游泳是一个很好的消暑方式。但是,游泳时也会出现耳朵进水、鼻子呛水等意外情况发生,这些小意外着实令人烦恼。而因为游泳造成的中耳炎是夏季常见的疾病。
游泳容易引起中耳炎的原因。
1、游泳者呛水使不洁的水进入口中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造成感染;
2、池水进入外耳道,积水时间过长使鼓膜被泡软;
3、耳内有积水感时用火柴棒、发卡等硬物挖耳损伤鼓膜使不洁池水进入中耳;
4、原来就鼓膜破裂或穿孔者游泳时更容易使细菌直接通过外耳道进入中耳;
5、患者有呼吸道炎症或感冒通过游泳也可引起中耳炎。
引发急性中耳炎会有哪些症状?
有耳深部痛、听力下降、发烧等症状,通常在游泳后一到两天最为明显,多见于儿童。少儿咽鼓管发育不成熟,在不干净的泳池游泳时,一旦呛水,池水容易进入咽鼓管,细菌或霉菌也随之而入,造成从内到外的逆行感染。
同时不干净的池水也可能从外耳道进入,诱发中耳炎。主要表现是在游泳之后,耳朵疼痛、流脓和听力减退。
一般游泳性中耳炎可分为以下四期
早期(卡他期):鼓室黏膜充血水肿、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加,鼓室内有浆液性炎性渗出物。自觉有耳堵塞感、轻度听力减退和轻微耳痛,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或有低热。此期时间不长,常被忽视,特别是小儿更不易觉察。
中期(化脓期):炎症继续发展,鼓室黏膜充血肿胀加重,浆液性炎性渗出物转为脓性。症状随之加重,体温可高达40°C,耳痛剧烈,呈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可向同侧头部或牙齿放射。听力减退显著。全身症状亦明显,可有畏寒、发热、怠倦,食欲减退伴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晚期(穿孔期):鼓室积脓增加,鼓膜毛细血管受压,局部坏死破溃甚至鼓膜穿孔,脓液由此外泄。由于脓液得以引流,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亦随之改善,耳痛减轻,体温下降。耳漏初为血水样,后为黏液脓性或脓性。
恢复期:鼓膜穿孔引流通畅后,炎症逐渐消退,鼓室黏膜恢复正常,耳流脓逐渐消失,小的穿孔可自行修复。当然,不是每个患儿都会经历这四个期,只要早期防范和治疗,就可能将中耳炎控制在较轻的程度。
游泳性中耳炎预防
1、游泳时尽量不做大动作游泳(如跳水),避免呛水。
2、患有上呼吸道感染、鼻腔内有病变(如鼻窦炎)、慢性中耳炎、鼓膜穿孔正在流脓者的患者暂时不宜游泳。
3、游泳前清理一下外耳,及时清理外耳道耵聍,避免耵聍被泡涨后引起疼痛发炎。
4、游泳时可使用游泳专用耳塞,以防止水的进入。
5、游泳后应保持耳内干燥,上岸后可歪头扯耳,单脚跳跃,千万不要私自乱掏。一旦儿童游泳后出现耳鸣、耳痛、发热、听力下降等症状,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患了中耳炎,除积极治疗、采取上述预防措施(有益于疾病的康复)外,还要排除咽鼓管不通气,预防鼓膜内陷。方法是患者经常作吞咽动作,保持咽鼓管畅通,使耳室内压力与外耳的压力平衡,避免鼓膜内陷。一旦鼻腔进了水,正确的擤鼻排水法是手指紧压一侧鼻孔,另一侧鼻孔缓缓擤出水液,左右反复3~4次,注意不要用力过猛,以免引发中耳炎及鼻窦炎。注意慢性中耳炎、鼓膜穿孔或正在流脓者,均不宜游泳。